“红星照耀中国黑料中国网:中国最新黑料事件与吃瓜热点全解析
太行山的抗战记忆,是中华民族精神长卷中最浓重的笔墨之一。牺牲在太行山下的左权将军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。
“红星照耀中国·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”活动参访团走进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旧址、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,探寻左权将军的战斗足迹。
“新中国军工摇篮”背后的故事
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北部的黄崖洞兵工厂内有一座破旧的石屋,小屋不足5平方米,被划分成两个区域,一个区域只有一张桌子,桌子上方挂着左权和妻子的照片,另一个区域作为寝室,一扇小窗射进微弱的光。
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屋被称作“将军屋”,是左权将军在黄崖洞兵工厂补兵设防、保卫兵工厂的指挥所。
黄崖洞是一个天然岩洞,洞高25米、宽18米、深72米。这里北倚海拔2000米的大山,30公里长的悬崖峭壁如巨龙盘踞,天然屏障与人工工事结合,构筑起“以地制敌”的立体防线。陡峭崖壁阻敌装甲车推进,岩缝中的狙击点更令日军在狭窄峡谷中寸步难行。这座被日军视为“眼中钉”的兵工基地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武器生产中心,被誉为“人民军工摇篮”。
如今,这里成为黄崖洞革命纪念地,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国家级抗战遗址,现存的兵工厂旧址、工事碉堡、将军屋、镇倭塔、纪念馆,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遗迹,无不见证着那段烽火硝烟的抗战历史。
1937年,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。那时候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八路军的武器非常缺乏,许多战士连枪都没有,只能用大刀和日本兵拼杀。八路军战士平均每支枪只有5发子弹,打完了就只能和日军近身肉搏。为了解决武器短缺的问题,八路军决定建造兵工厂,自己造武器。
1939 年春,左权将军对兵工厂进行选址,他走进黄崖洞里勘察完地形后说道:“这个石洞高居半空,洞内空气干燥,容量巨大,易守难攻,这可是老天爷赐给八路军的一个天然大仓库。”于是,兵工厂选址黄崖洞。
然而,建兵工厂的困难超乎想象。工人们把日军的钢盔、炮弹壳捡回来炼铁,甚至偷偷拆掉敌人铺的铁轨,用来造枪管,使用的工具多是锉刀、铁锤,老虎钳、风箱等手工工具,没有固定的厂房,都是选择在老百姓的民房、窑洞以及祠堂、庙宇等场所进行武器修理和生产。
边生产边建设,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,1939年冬,12栋建筑拔地而起,机器设备安装到位,一座颇具规模的兵工厂诞生太行山深处。
兵工厂总建筑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,有动力机工房,钳工房,木工房,锻工房,组装房等5个独立的工部,最大的机工房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。除工房外,还建有职工宿舍、食堂、俱乐部、供销社及其他生活设施。
1940年7月,八路军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式步枪在黄崖洞兵工厂内研制成功,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,新枪定名为“八一式”。到了1941年,这个藏在山洞里的兵工厂已经能每个月造出400多支步枪和2000枚炮弹,一年生产的武器可以装备16个团,连八路军朱德总司令都夸它是“八路军的宝贝”。
黄崖洞不仅诞生了人民军队第一支制式步枪,更在1941年冬的黄崖洞保卫战中,以八昼夜鏖战、八次击退日军冲锋的壮举,铸就“以少胜多”的军事传奇。
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基地,生产的武器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作战火力,对日本侵略者形成极大的威胁,因此就成了日军扫荡的重点目标。1941年11月11日,黄崖洞保卫战打响,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,以山炮、迫击炮,轻、重机枪向八路军阵地猛烈射击。在左权将军指挥下,八路军以1000人兵力,依托地形顽强抵御日军5000余人的轮番进攻。鏖战八昼夜,取得了敌我伤亡6:1的辉煌战绩,开创了“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”。
从1939年到1941年,三年间,从兵工厂选址到厂房建设;从机器设备搬运到技术工人调配;从关心工人生活到武器研发生产;从防御阵地的布局到碉堡工事的修筑;从对抗演习到保卫战的指挥;左权将军的足迹,走遍了黄崖洞的山山岭岭。
今天的黄崖洞,还能看到当年兵工厂留下的痕迹,也让这座藏在太行山中的秘密基地,成了抗战历史里最特别的记忆。
最后一封家书信
何日相聚?念、念、念、念!
在1942年之前,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名为辽县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在辽县麻田镇东面的十字岭上,这里的人民为了纪念他,将辽县更名为左权县。
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位于麻田镇麻田村,地处太行山腹地,这里曾是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,八路军前方总部、中共中央北方局等党政军机关曾驻扎于此。朱德、彭德怀、左权、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,指挥了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,奠定了华北抗战胜利的基石。
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旁有一座左权旧居,为纪念将军,左权旧居里展出了他留给家人的十一封家书,里面倾注了将军对祖国、对亲人的爱,和对抗战到底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念。
这封家书是1942年5月22日晚,即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三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,也是一封充满着爱情与亲情的遗书。
1940年,因百团大战在即,左权将军与妻女被迫分离。1942年初,日军接连向晋东南根据地发动“总进攻”。2月,日军不断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区辽县(今左权县)麻田镇一带增兵,进行“扫荡”,被我军击破。两个月以后,日军又纠集3万多兵力,进行空前残酷的“五月大扫荡”。当时左权的妻子刘志兰在党校学习,两岁的女儿左太北在延安保育院,听说日军可能要轰炸延安,焦急的刘志兰给左权发来电报问:“如果时局有变,我怎么处置太北?”
5月22日,日军离八路军总部只有十几公里了,在这样一个危急时刻,得知有人要去延安,左权决定给妻子刘志兰写一封信,回答她的问题。
在信中,他向妻子诉说着在炮火连天的艰难处境中,自己亲手种菜的生活情形,又写到调皮的女儿。他说,在闲游与独作中,总仿佛一家三口还在一起,女儿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,一会儿又转到爸爸身上,真是快乐。
在信的最后,左权不得不忍痛交代妻子:“我虽如此爱太北,但是时局有变,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,不必顾及我。”并勉励妻子以进步来安慰自己,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。
尽管战火频繁,可与妻子分离的时间,左权还是清楚地记得已经有21个月了,他忍不住呼唤:“念、念、念、念!”四个“念”字背后,是刻骨铭心的思念,更隐含着时刻准备牺牲的诀别之情。
写完这封信的第3天,八路军总部按计划转移到山西辽县十字岭,转移中被日军飞机发现。彭德怀、左权等举行紧急会议,决定分路突围。在部队即将突出敌人的包围时,左权被弹片击中头部,以身殉国,年仅37岁。